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传承好家风 > 家风论坛 > 正文

名门家风探究

来源:沂南县纪委监委网站发布时间:2019-06-20

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家庭层面的阐释和体现,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家风有“道”,家训有“器”,道器合一。从《颜氏家训》、《钱氏家训》、《朱熹家训》、《朱子家训》到《曾文正公家书》等,一系列家规、家训、家书、家道、家教中蕴含着治家教子、立身处世的文化基因,由此形成的家风是社会风气、公序良俗、公民道德的精神源头。

现代社会急速变迁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正面临着巨大冲击和嬗变国传统文化能给当下家风塑造提供怎样的智慧和启迪?

传统名门优良家风的千年滋养

科甲连第、人才辈出、家业辉煌……历史上涌现出的传统名门大都有明显的家族文化特征和独树一帜的家风,对当今文化建设和世风改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山东桓台,因齐桓公筑戏马台而得名。县城西行15公里,即达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新城。380多年前,王渔洋生于此。作为新城王氏族人中最著名的一位,王渔洋是一代廉吏,还被誉为“一代诗宗”。明清时期,新城王氏耕读传家,子弟考中举人、进士的数不胜数。自1541年迎来最早的进士到1903年最后一名举人,这个家族繁盛长达3个多世纪。

王氏家族兴旺的原因,在于其绵延不断的家风传承。新城王氏素以“家法恭谨”著称,族规家训独具特色。在王氏四世祖王重光祠堂的家祠内,一进门便见到一面影壁。影壁背后刻有王氏最早的成文家训: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新城王氏初祖王贵,从外地迁至新城,重农立本;二世祖王伍乐善好施,扶危济困;三世祖王麟始获功名,王氏重教的家风开始形成;到了四世祖王重光,总结出最早的成文家训,并至今记载于家谱。此后每一代继续丰富和发展家训,但核心没有变,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读书、道义、正己、报国。新城王氏族谱中收录了2万族人,能够联系到的共有10万之多。今年清明有200多人参加了祭祖,族人在忠勤祠齐声背诵了雕刻在影壁后的那些家训。

2014年出版的《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中,除新城王氏家族外,还有另外27个家族。以清朝开国的第一位状元傅以渐为代表的聊城傅氏是其中之一。聊城傅氏注重培养子女,从政者勤政爱民,无一贪官污吏。

傅以渐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授太子太保,加少保。他是康熙皇帝的老师,被人称为“阁老”。在傅氏的家谱中记载了家规:“族中有放荡子弟不务正业或滥充官役者不齿;族中有伤风败俗腼然无耻有玷伦常有辱先人者出谱。”“现在的傅氏子孙谨记不能辱没祖宗,应以前世为榜样,不苟且偷生,不蝇营狗苟。”

有些历史遗迹会随着时光流逝而磨灭;有些则在时光的打磨下愈发锃亮说起乡土名人山东省德州市的市民大多会说出“田雯、清朝二品大员、户部侍郎”等关键词德州田氏已在当地延续了600余年在德州市城西一套普通的二室一厅民居里有一位81岁的田志恕老人老人虽已年至耄耋略有耳背却精神矍铄侃侃而谈在明代永乐年间田氏家族便从河北枣强县迁徙而来老人是田雯第12代孙田雯则是田氏家族的七世祖目前仍有近200名田氏后人居住在德州

除了儒家传统在齐鲁大地传承外,在我国南北方地区都有传承。在山西闻喜县,还有一个被称为“中华宰相村”的裴柏村。祖居于此的裴氏家族源于周秦,盛于隋唐,延续至今2000余年。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 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25人,刺史211人。

裴氏家族为何能够人才辈出?在家族第78代后人裴建民看来,这与裴家严明的家训和崇文重教的家风密不可分。“为了激励后代上进,裴氏家规中甚至有苛刻的规定:‘子孙考不中秀才者,不准进入宗祠大门’;‘凡贪官污吏,死后均不得葬入祖坟’;‘从政者行惠民之法,习文者出不朽之作,研习者留济民之术’。”裴建民说,裴家先人治家智慧的结晶穿越千年,至今还在滋养着这个家族。

寻常巷陌草根人家的孝友家风

除了达官显宦、硕儒士绅之家家训文化绵延不绝外,一些由民间最普通家庭晒出的家风、家训、家书,同样传递着各种正能量:孝亲敬长、勤劳节俭、励志勉学、宽厚谦和等。

在湖南岳阳县渭洞笔架山下,有一处宛如世外桃源的村落——张谷英村,因建村祖先叫张谷英而得名,有600多年历史,全村2600多口人。来到张谷英村的大门前,一副对联格外引人注目,上联“耕读继世”,下联“孝友传家”。村里74岁的老人张胜利告诉记者,这副对联是张家祖先为后世子孙立下的安家立业之道。

翻开张谷英族谱,“不求金玉富,但愿子孙贤”、“寒可无衣,饥可不食,读书一日不可失”等家训映入眼帘。村民对张氏族谱里的16条家训诗和5条族戒词都耳熟能详。家训诗是“孝父母,友兄弟,端闺化,择婚姻,睦族性,正蒙齐,存心地……”族戒词是“戒酗酒,戒健讼,戒多事,戒淫荡,戒贪忌”。时至今日,这里人业余生活大多仍是看书;串门聊天时,每家每户房门都不上锁,邻里之间彼此相互照应,互帮互助。正是在这种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族戒熏陶下,张谷英村多年来是一方净土,从未发生过凶杀偷盗案件。今天,该村虽有很多年轻人外出读书务工,但只要家中有老人,必定尊崇“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至少留下一名子女在家照顾老人。在这样和睦的环境下,村里出现很多长寿老人,四世同堂的家庭有60多个。

“乐心助人真善美,虚怀若谷恭谦让。”吉林长春市民肖春梅告诉记者,这句家训是公公的父亲定下的,公公又传给了她和爱人。“公公是名军人,退休后依然坚持尽一己之力帮助身边人。这条家训已经开始影响我的孩子。”

“孝敬父母美名扬,端正品德莫相忘。不孝无德人伦丧,遵纪守法记心房。夫妻和美家兴旺,和睦邻里守相帮。子弟勤学力图强,勤俭节约福绵长。”这是78岁的刘成福老人定的通俗家训。刘成福是新中国木模万能铣的第一位操作者,也是中国汽车城里成长起来的第一位音乐家。他说,这些家规家训成为塑造孩子们良好性格、优秀品质的标准。从这些民间家训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可以看出良好家风所产生的道德力量。

促进家训文化转化复兴 融入当代生活

源远流长的中国家训文化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瑰宝,对其传承发展有助于打通核心价值观通向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心灵之路。尤其是伦理文化遗产,其久经淬炼而蕴含的忠、孝、仁、义、勤、信、廉、耻等伦理精神,与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契合之处。

中华民族的子孙应该了解自己本土民族文化传承,而过去几十年,家庭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在我国一到两代人中是削弱、缺失的,现在是补课的时候要大力复兴中华传统家风文化把家风弘扬与治理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尽管传统大家族的家庭结构已瓦解转变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家庭但家庭依然是社会的细胞和基本单位,辈际家风传承依然重要许多家训经典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精华远远大于糟粕。《朱子家训》问世后曾使“江淮以南皆悬之璧”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之作在南方一些家庭不少人家堂屋仍悬挂着用毛笔书写的这篇只有500余字的“治家之经”其中有许多名句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等祖孙相传家喻户晓。

中国家教文化的集大成者《钱氏家训》,于2013年被确定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起历代其他家训,《钱氏家训》在篇章结构上增加了“社会” 和“国家”两篇,在“国家”篇中开篇就强调“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从家族责任走向社会责任是其高于一般家训的地方,也成为钱氏家族人才辈出的深层文化基因。仅近现代以来,从钱家就走出了上百位重量级的各界人物,许多属于杰出的父子档:钱穆、钱逊父子;钱玄同、钱三强父子;钱基博、钱钟书父子;钱学森、钱永刚父子;钱学榘、钱永佑、钱永健父子兄弟等。在钱氏家族后人看来,《钱氏家训》可以与“中国家训”通用,在当下中国社会推广。这部家训采诸子百家经典、诸姓氏家训的精华,不必也不应为钱氏一家所拥有,而应是全社会共同的文化财富。

今天培育与弘扬核心价值观,仍有必要向传统家训文化宝库再回首,再认识,从历史深处汲取启示和力量。不少家训也已超越了家庭范围和家族意识,化为校训、乡规等,赋予家、国、天下的情怀,成为涵养现代公民道德素质的精神源泉。  

当今中国,无数父母在苦苦寻找教育孩子的灵丹妙药,翻开厚重的中华文明历史,其中关于家庭教育、家风培育的思想奇珍遍地,当代家庭教育的重重困惑,许多都可以从先人的智慧遗产中,找到答案或获得启迪。当然,需要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辩证态度,对传统家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源源不断地输送养分,推动形成当代人的道德共识,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丁锡国 刘宝森 萧海川《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