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这个词,总有一些人接受不了,很多人爱面子,爱听好话,面对批评老是感觉下不了台。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讲,批评即是一种爱护,一种责任。尤其是在时下各级党组织召开的"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批评”和“责任”就走到了一块,别人对你批评,对你将真话,指出错误,那才是对你负责。
这里所说的“批评”,是指实事求是、面对面、与人为善的同志式批评。这种批评本身就包含着对同志的信任。在批评者看来,正是因为对你心无“芥蒂”,才会开诚布公地批评;在被批评者看来,倘若人家事事“见外”,处处提防,自然也不会冒风险、费心思来批评帮助。这种批评若达成共识,成为正常需求,便会有一种久旱逢甘霖的渴望与喜悦。
然而,在今天,这种好传统似乎被一些同志逐渐忘却了,总觉得批评就是跟自己过不去,就是对自己不信任。事实上,当党员干部出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时,如果有人能及时给他“拉拉袖子”提个醒,就能将这些问题制止在萌芽状态。而这种信任式的“批评”就是很好的监督和提醒。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本质上讲,是人的成长完善、事业不断进步的内在需求。一个人如果没有自觉的自我批评、自我反省,就难以提升自己;一个党组织如果没有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就会在是非不分、一团和气中丧失战斗力。从某种意识上讲,把批评视为信任,是一种胸怀、一种觉悟、一种境界。这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一个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的过程,也是端正批评指导思想,不断提升自我价值的过程。去除私心杂念,批评就不难。只要对同志信任,就应该自觉端起批评的武器,开展批评,消除隔阂,增进信任,促进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