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既为立德树人确定了依据,也为其明确了目的。中华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是中华儿女的共同价值观,是支撑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细细想来,人不论做什么,首先是要做人,做人最要紧就是要讲良心,人无良知,心术不正,心底邪恶,连人都没做好,又怎么能把事做好呢?常听到什么师德、医德、商德,任何职业都有其行为道德,说到底,就是为人做事的道德,是一个人的素质、修养和品格的综合体。
古语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古语又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道就是“德”。古往今来,无论世事变迁,以德立人,始终是我们民族古老的传统。欲立人,必先立德。要考量一个人,我们总会问:何德何能?什么“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做人以立身为本,立身以立德为本”,什么“德高望重”、“厚德载物”。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国无德不强。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有老句话:“能缺什么,不能缺德。” 道德是为人立世之根本。我们常说,道德沦丧,丧尽天良,人无德,就是无良,没有良心,不负责任,这与畜牲何异?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社会,缺德必然导致其伦理、风气和观念的堕落和颓废,必然出现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导致“贪欲”的无限膨胀,为了眼前的利益,为了钱,可以不顾一切,放弃一切而为所欲为。造成多人死亡的轰动全国的安徽“劣质奶粉”和“哈二大的假药案”,便是“缺德”的极端表现。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说,上海许多民营医院的经营作风和医疗手法十分恶劣:动辄就说人有性病,视病人身份收费,无病说有病或故意拖延病情等,这不要说毫无医德可言,简直是在趁火打劫,谋财害命。人生在世,以立德为本,立德以诚信为根。当今社会,最大的道德危机就是缺乏诚信,人与人之间互不相信,不守德行,不守信用;社会性上,制造假币,生产假货,贩卖假药,冒充名牌,连职称学位,新闻科研都可以弄虚作假,说假话,干假事,言而无信,背信弃义,所有这些,流行盛行,甚至成为时尚,争相效仿。人类到了如此无信无德,无仁无义的地步,不单害及自己,祸及子孙,最后也必将毁灭自已。
天地悠悠,无信不立。春夏秋冬的更迭是一种信,月有阴晴圆缺是又一种信,大自然若不守信,气节错乱,阴差阳错,世间生灵,芸芸众生还能有生存的环境和条件?
华夏五千年历史,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各行其道,互不相让,惟独对“诚信”,没有异议,尤其注重。古人将“仁、义、礼、智、信”视为道德规范的“五常”。信,即诚信。“诚”被称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故又有“至诚通天”之说。老子说,“信不足焉,有不信也。” “得黄金百两,不如季布一诺”。诚信是千金难买的品德。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霓,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北宋张载如此说诚信:“诚善于心之谓信”。养诚修善,积善成德,有信才能有德,诚信是天地人间最大的“道”和“德”。
黑格尔曾说,中国人主要的角色是家庭成员而不是社会公民。中国古代的“五伦”道德规范皆为“私德”,而缺乏社会“公德”,中国儒家强调“立德、立功、立言”,人生在世,在家为“孝”,在国为“忠”,传统的道德教育往往只讲血缘亲情,世故情义,而忽视社会责任,公民道德。“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中国人重亲情而轻理智,重仁义而轻责任,重习俗而轻自由,重经验而轻创新,重律人而轻自律,缺乏公德心和责任感,常常以“私德”害“公德”,以“等级”伤“平等”,往往把做人的道德规范变成了压制人的“乡规族条”,“家风习俗”。
于人于家,于国于世,诚信是一种最根本的道德。“立德”就是要修仁养德,培养人的善意和良心,锤炼人的仁善品格。孔子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王安石也说:“以小善为无益,以小恶习为无伤,凡此皆非所以安身崇德也。”“立德”,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朝而成,应从小而为,从今而行,拒恶行善,知羞知耻,乃是仁善修德的根基。一个人的德行诚信,是一种无形的资本,需要精心维护,慢慢积累,如果不讲诚信不守德行,不管你是谁,都很有可能,仅仅一次,就会把长期积累的功业毁于一旦。
孟子曰:“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一个人要处身立世,要想有所成就,要走向成功,就需要以德立身,以德立业,洁身自好,好自为之。有德,是修养,是文明,是进步;无德,是无信,是卑鄙,是自灭。可见,道德是资源,是品牌,也是力量,更是天地良心,顺天地者昌,逆天地者亡,有德则立,无德则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