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阳都清风 > 清风文苑 > 正文

从海瑞的遗言说开去

来源:沂南县纪委监委网站发布时间:2015-06-02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正二品的高级官员,临终前,对服侍自己的老仆人留下了如此的遗言:"明天,你送六钱银子到兵部去。"
  这样的遗言,与众多高大上的遗言相比,显得是那样的普普通通,就如同一位村居老人行将离世前,嘱咐儿子想着去把欠邻居的债还了一样。
  但是,这句遗言却从心灵深处,完完全全击倒了我,并让我在这句遗言上停留了很久,深思了很久。
这句遗言你或许不熟悉,但他的主人你绝对是熟悉的,他就是无知不知无人不晓的海青天——海瑞。
  事情是这样的,按照明朝的惯例,每到冬天,也会像我们今天一样,发一定量的烤火费,用来买柴火,渡过漫漫寒冬。也就是在海瑞去世的前一天,兵部给海瑞送来了烤火费,可经海瑞自己目测,应该是多给了六钱银子。于是便有了上面的遗言:“明天,你送六钱银子到兵部去。”
  区区六钱银子,即便多送了,又何必如此计较?可海瑞不行,一生清清白白的他,从来没拿过公家一分钱的他,这六钱银子,那可是绝对不能属于自己的,所以,从哪儿来,必须再送回哪里去。
  区区六钱银子,放在历史的天平上,突然就有了力拔山兮气盖世、重如泰山的分量。这哪里是六钱银子,这是海瑞内心深处生发出来的对清廉的敬畏,对清白人生的执著,是他“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长留社稷身”的光辉写照。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通过海瑞,彻底读懂了于谦的那首著名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海瑞去世后,他的后学及好友王用汲前去探视,他只找到了几件打着补丁的破衣服,一个盛放杂物的破竹箱,和俸银十余两。即便是贫寒之士,定也不会如此潦倒,何况他是一位正二品的官员呢?!于是,在前辈海瑞的灵前,王用汲的眼眶湿润了。是啊,在历史的天空下,你方唱罢我登场,又有几人如海瑞般,清廉如此,贫苦如此?但海瑞就是海瑞,对于这样的遗产,我已不再瞠目结舌,而是以一种特有的方式理解了。
  历朝历代,老百姓对清廉官员是发自肺腑的支持和爱戴的。作为清廉的典范,海瑞也不例外地受到老百姓的喜欢。这里面还有个故事。1585年,也就是海瑞72岁时,他被万历皇帝任命为南京都察院佥都御使,不得不重新出山。到达南京郊外时,却发生了进城太难的问题。进城怎么还成为了难事呢?原来,老百姓听说海瑞要到南京做官了,不约而同地放了自己的假,农民也不顾庄稼了,商人也不做生意了,争先恐后来到城墙外围,只为一睹海先生的风采。于是出现了大拥挤的状况,导致海瑞不能顺利进城。南京兵部不得不派出军队开路,在万人瞩目的仰视目光中,把一个瘦瘦巴巴、胡子拉碴的72岁的老头子海瑞接进城去。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恐怕是少有的景观和奇观。
  入住南京后,海瑞的家又成为大家趋之若鹜的地方,无数的铁杆粉丝纷沓而来,据说,有一个福建人步行了上千里路,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来看望心中的偶像清官海瑞。看到海瑞后,只是淡淡地行了个礼,然后就微笑而去。这让人想起关于王徽之的一个典故来:“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邪?”不过,这里的结果是乘兴而来,微笑而回。
  原来,清廉的人品,竟然有如此大的魔力,它让老百姓发自肺腑地去爱你,敬你,还要瞻仰你。看来还是那句话:老百姓心里有杆秤,你的好,你的作为,他们会真心放在心里。可是你的腐败、你的不作为,老百姓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你永远也不会得到他们的真心信赖和拥护。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海瑞这位清正廉洁的官员,虽然离开这个世界400余年了,但他的为官之道、为政之风、为人之德,永远是后人景仰的典范,也当为后人,世世代代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