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这本书读过好几次,而在我三十岁以后,才算对其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当我站在讲台上,和学生们一起讨论孔子及其弟子在沂河边游玩的那段,莫春者,春服既成,冠着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兮舞雩,咏而归”,胸中忽然有一种很悲凉的感觉。孔老夫子一生艰难,少而无所依,和母亲相依为命,成年后为了理想四处奔波,劳顿不已,最后自己的理想中就没有实现,隐居在家中,整理古籍,教授学生,老年之后又要痛失自己的爱徒子路和颜渊。孔子的一生有的只是奔波、艰辛和劳顿;而这样一段“浴乎沂,风兮舞雩,咏而归”充满了生活情趣的话语,又让孔子得意洋洋,其中就是那种奔波间隙中的宁静,是劳累之间的休憩,是艰辛之中的享受,而只是这一点点就让他觉得奢侈,这是一颗伟大心灵的愿望。站在讲台上说这一段的那一刻,当我面对学生的时候,我感觉眼泪就要流下来,嗓子一下子被堵住了一样,我看到学生们开始注意我的失态,马上转移了话题。
在尝尽了人世间辛酸世事考验的同时,孔子孜孜不倦以求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不断地上下求索,在让自己人生丰富和心灵饱满的同时,诲人不倦,学而不厌。在他老年总结一生经历的时候,说出了,“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短短六句话,孔子的一生所追寻的生活道路和生命价值状态,成了后来人世世代代不断追求的丰碑;孔子用最短的语言总结了自己的一生,每到一个生命拐点,他就做出了一次飞跃,而每一个飞跃无不经过艰辛探索、艰难选择,这为我们这些后来人提供了借鉴:人生总是不断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不断地向更高境界追求。人生不止,奋斗不已,孔子以此为标准把君子和小人的分野,既是如此说,更是以奋斗过程践行。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不断增长,我逐渐有了反思自己的能力和闲暇,除了为圣人悲悯之外,更让我感觉到愧对生命。最让我感觉惭愧的则是曾子的那句名言,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次读到曾子的这一章句,都让我觉得很惭愧。对别人的事尽心尽力的忠、对朋友全心全意的信和对所学知识的实践、提升也就是学以致用的好学。此三者中,对别人忠和信大部分是我能做到的,而对于学以致用倒是偶然才能做到,虽然自己一直都在努力,可是总不能让自己感觉踏实。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梦见我的班主任老师,总是感觉到自己的不足,前几日在梦中梦见了我的亦师亦友的领导,我知道不为别的,只是因为我为学习和认真工作而心虚。
忽而发现,在人世间走一遭,要想做点事情真难,而想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且有所建树又是难上加难。看着朋友的QQ签名“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会心一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不甘平庸,想做点事情的人才把这一句话当作座右铭,每次上网的时候都要激励自己,不仅铭记于心,还要常常目视。有一长辈在几百里之外给我电话,在电话里谆谆告诫我说:“现在培养一个学生不容易,要把课上好,起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我们拿工资,这也是我们的本分;还要笔耕不辍,多看点书,多练练笔,人这一辈子总是要谋点事情的;也别太劳累了,注意身体,把眼光放远点。”我在电话这头默然不语:其实,这些我都在努力去做,效果好与不好那不是我能评判的,而我能做的就是进自己全力而为了。求仁,而斯仁至矣,只要努力尽心做了,即便有了失误,然后修正,即便摔倒了,在原地马上爬起来,掸一掸泥土,继续前行,一直都在求索的路上,劳累又有什么呢?劳累一天,得一夜安眠;劳累一生,得一世安心。
阅读其他的书,或有一种久思不得其解忽而顿悟的解脱之愉悦,而静心阅读《论语》,每每读到一些章句,默默咀嚼文字,总让我有自责和惭愧之感。或许,本来《论语》就是因“惭愧”而成的书。孔子死后,学生们成立治丧委员会,决定要做点事情来纪念老师,于是就把夫子对学生的告诫和日常行为方式以及比较类似于夫子言行的弟子徒孙们的言行也一并筛选集中起来编纂成了《论语》:纪念是为了不忘却,铭记是为了不惭愧。读书读到惭愧处,或许这就是圣人之言的魅力之所在。(杨银叶 李正华)